找到相关内容702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观精要》意趣蠡测——佛学大师更敦群培精神境界发凡

    还是藏传佛教,其学术的流变、意趣的转移、风格的蜕变,本属正常。但是,对于佛法不同的观点之辨析、判断,应该以佛法的深义、宗旨,佛陀的本怀为其标准,应该尽力摆脱门户之见、个人好恶对正确判断的干扰和偏离。历史...:‘吾心不欺!’因此,我们用于衡量‘是非’,‘善恶’等标准的那些圣旨,不也就变成无稽之谈了吗”。又说道:“假如说,佛陀是诞生在汉地的话,那么,庄严佛土的报应身,将一定会是一位留黑色长须,身穿龙袍的汉人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274924.html
  • [上]送给初学佛的人

    很远,这样一般人就会去想他有「神通」,心中生起羡慕,乃至希望能够学习这样的「神通」;如果以这类标准来说,那其实狗几乎都能够有这类的「神通」,狗因为「业报」身的功能,生下来就会开始逐渐具备如是的「神通」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0675355.html
  • 四种涅槃

    而满足名闻利养的要求,或以为不发神通不算成道。不少人把明心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到一起,以发神通为明心见性的标准。认为如果是明心见性了,就应该发神通,如果没有发大神通,那就没有明心见性。可见,他们并不知道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1875667.html
  • 《心经》的人生智慧

    满足并无标准,它往往随著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,古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、有住、有穿就能满足;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,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。今天的人,并不因为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,他们总是处在不断向外的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3375739.html
  • 《心灵环保》——济群法师

    它们,觉得能够看到的才存在,而无法看到的就不存在;能够听到的才存在,无法听到的就不存在。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,如果我们将其作为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,无异于一叶蔽目。    B、意识:五识而外,是第六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0576077.html
  •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

    状况,面具可以拿下来——没戴面具根本就没有面具可拆。 “见地”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。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,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。广义上来说,见地可分为两种: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0876305.html
  • 陈兵教授 :现代青年人应该如何学佛

    之后,世界观、价值观念、生活情趣发生重大转变,生活方式也随之与众不同,从而发生种种矛盾:决心吃长素,而家庭或学校、单位食堂的素菜往往不合营养标准,影响身体健康,出差旅行、作客赴宴,多有不便;学习、工作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4676339.html
  •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

    西方庄严净土。净土是法性土,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法相土。西方四土皆为法性土,法性土是真的。佛法讲真假,其标准是:真的永远不变,凡是会变的不是永远存在,都是假的。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地球有成住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0276683.html
  • 批判与回应——略论中观应成派对唯识学三自性思想的批判

    ]]应成派以为这些我、法执起源于无明。   (四)、三自性教非了义教   如果按唯识宗依《解深密经》“三时”的判教,以是否善于分别诸法有无自相,为判了义教的标准,则第一、二时判为不了义教,第三时...

    海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75577109.html
  •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

    有原因的。我们成就不成就,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判断:即内心当中对佛法的体悟,内心里的一种成长、一种承担。我们要有承担心,只有护持常住事业,才能够在这个境界当中,在这个过程当中,心灵得到成长。如果没有承担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3377137.html